看到手下主要资深谋士都支持“出褒斜道栈道稍微打打意思意思”这个立场,刘备内心的愤懑也再次消停了一些,取而代之的是不甘心、却又不得不接受。
他只是本着最后一线希望,继续向秦宓、程畿、郑度他们询问,但这些人也没有更好的办法,最多只是稍微提了一点如何从褒斜道运粮的技术细节问题,也都被李素一一解答。
这场军事会议的调子就算定下来了。
“既如此,公明,你领汉中兵三千,随我出褒斜道奇袭,小战即退,不必恋战。”刘备拍板下令,竟是打算亲征来摆这个姿态。
这当然又遭到了李素和鲁肃、法正的一致反对。
鲁肃、法正完全是从纯军事角度考虑:“主公不可!此战既是佯攻,只求表示汉贼不两立的姿态即可。如此兵少粮寡,怎能亲涉险地?”
但这种说辞没有考虑政治牌,刘备明显还是没放弃。
最后还是李素兼顾了政治牌,劝道:“这样吧,若是主公真想亲征,我也不拦,但眼下董贼是否真的得逞,还是另有变数,一切都还未知,主公身为一方牧守,不可轻动。不如我与公明轻兵进取,顺便打探消息。
若是确认了董贼确实占据长安、郿坞空虚,再快马信使由栈道报信,主公也可先从南郑北上褒中,到褒中县以北的箕谷南谷口屯兵。如此,离北谷口武功水一带也不过一百五十里。如若得我回信,便可引兵接应,如此也算是主公亲征过了,更利于随机应变。”
李素这番话里显然是夹带了别的意图的,也就是“如果发现是王允的计策得手了,那就立刻通知刘备不用来了。”
只不过这些话按照真实想法说出来容易被切片研究,所以李素套了层皮。
————
鲁肃、法正觉得让刘备先屯兵栈道的南谷口待命,一来也确实摆出北伐的姿态了,宣传效果足够好,人家确实离开了南郑出兵了,只是部队走得慢嘛。二来只要李素不让刘备出谷,就不会有真的危险,于是他俩也附议。
刘备摸着胡子想了想,最后问道:“伯雅,你不谙阵战,如今带兵那么少,还是奔袭,可要小心!”
李素:“我虽不善战,一生唯谨慎,不会自捣险地的。”
刘备回忆起了李素这些年来的苟怂姿态,顿时很是放心。
当天上午刚开完会,李素立刻派人快马去褒中县通知,让准备午饭和后续数日的干粮,然后就立刻带着徐晃、典韦和三千汉中本地新兵出发了。
另外说句题外话:自从去年冬季攻势时,李素为了帮关羽演戏走建宁郡的味县山道运粮,发明出了带刹车杆的独轮车后,这种山地运输车辆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扩散到了刘备军阵营各处。
因为独轮车的存在,北方军阀确实用不上,就是给蜀地和南中政权用的,所以哪怕技术扩散了也没多大为害,当然不用保密等级太高。
最多也就是未来荆南或者扬州的军阀打武陵蛮、山越蛮夷有点用,碍不了什么大事。
所以,汉中盆地这边的官府,从今年开始也组织军屯工匠们造了一些独轮车。李素行军到褒中县的时候,褒中县令已经把车和行粮都装好了。
而且还是选择了减少一个车斗,每辆独轮车只装一个装满了炒熟干粮的大麻袋,而且是横跨轮架装的,载重大约是260汉斤——而当初关羽在味县战役的时候,是在车轮两边的车斗上各放一口麻袋,载重量有400汉斤。
李素带上这些军粮,就能直接继续北上。如此一来,他也就省掉了专门区分搞“木牛流马”的麻烦了。
稍微提一句:因为“木牛流马”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,历史上众说纷纭,所以很多读者因为搞不明白,索性连正史的一切线索都弃用不信,但这其实就忽略掉了几个很重要的信息。
那就是,虽然正史对于木牛流马原理的记载不可信,但对于其用途、使用范围却是非常明确的:
诸葛亮最初几次北伐,走的是祁山大路,所以可以直接走大型牛车,根本就不用发明木牛流马,木牛流马的运力肯定也是不如牛车的。
是从走陈仓道进攻郝昭那次开始,因为改走了陈仓道,牛车开不过去,才发明了“木牛”,而当时根本还没有“流马”的影子。
而“流马”的使用,已经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、走褒斜道出武功水、在郿县以西的五丈原屯兵,才临时发明的,为的就是“褒斜道的栈道承重能力、宽度连木牛都承受不了,所以只能临时设计一种比木牛尺寸更小、压力更小的运输器械”,这才有了流马。
所以诸葛亮的每一种工具,都是为一条具体的路量身定做的。你可以不信《三国志》对其机械原理的记叙,但不该连其使用环境、研发背景一起怀疑。